“如果给你1万元,让你去蹲一天监狱,你愿意吗?要是加码到100万,甚至1亿呢?”昨天,600余名高三学生参加了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,在近4个小时的“过堂”后,大多数学生离开考场时表情迷茫:“不知道专家们究竟想考查学生什么素质?”
记者了解到,除了昨天应考的600余名学子外,今天还有3批高三考生参加面试,总人数达到1300余名。他们将争夺500个自主选拔录取名额和150个属于5%自主招生的录取名额。据悉,他们中34%一志愿首选经贸专业。
考后患上“失忆症”
昨天中午,第一批考生走出考场,面对上来询问情况的父亲,一位考生连连摆手,自称考后失忆:“别问我,都晕了。”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位考生,发现由于分组不同,面谈题目也涵盖了多个方面,而“出现率”最高的几个关键词就是“科索沃独立、雪灾、次贷危机”,对此,考生们也有备而来。
不过,“抽水马桶的工作原理”、“空气分子为什么不会掉下来”、“计算机为何是二进制不是十进制”等提问却把许多学生考得没有方向。来自建平中学的任同学一出考场就抱怨:“老师个个面无表情,不知道结果如何。我的强项英语压根没派上用场”。
面试官出题自有一套
为什么会有考生眼中那么奇怪的问题?参与面试的复旦“考官”都保持沉默。“我们签过保密协议,不能对外透露任何细节。”一位教授对记者不好意思地摇了摇手。
不过,记者了解到,专家考核自有一套,每个人都要事先“备课”。今年增至237位的专家面试团被依据面试经验、学科专业“错开”分组,直到考试当天早晨,才能拿到考生个人材料,此前“谁考谁”并不知情。所有面试官也不是匆忙上岗,不仅有人力资源专家传授“精英选拔”的面试技巧,更有心理咨询专家做心理知识培训,让考官们能在15分钟单独交流时间中,通过“语言流利程度”、“打断后能否再继续”等细节考察应考学生的心理素质,尤其心理是否健康。
“通过自主招生,已有约半数进复旦的学生可与教授们提前见面。”复旦大学招办主任郑方贤表示,面试官考题只要求其侧重不同方面、超越自身背景进行考察。“教授们自有其用意,有些题并没标准答案,完全是考验临场应变能力。”
首选经贸专业达34%
“去年是2000个考生抢名额,基本为4取1。今年,我们的面试录取比例已经提高到约2取1。”郑方贤表示,为减少考生“落榜”后所产生的挫折感,他们对优等生遴选标准进行了微调。
不过,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今年填报“经贸专业”的考生大大增加。据悉,参加面试的1300余名学生中,一志愿填金融学的240个、填国际经济与贸易的140个、报经济学的70个,算上财政、保险等其他相关专业,报考经贸专业的总人数占到34%。除了上述热门专业,一志愿考数学系的也有90余人。